搭乘2045年的时光机重返故土,舱门开启的瞬间,扑面而来的不是陌生的科技感,而是裹挟着槐花香的微风——那是我童年盛夏最熟悉的味道,只是这一次,风里没有了旧时煤烟的浑浊,只有草木与阳光交融的清润。
脚下的老路早已不见坑洼,取而代之的是能吸收日光的柔性路面,傍晚时分便漫开暖黄的光,像奶奶当年为晚归的我点起的油灯。曾经堆满杂物的荒地,如今是环形的生态循环公园:会“叮嘱”分类的垃圾桶旁,落叶正被机器碾成碎末,顺着管道渗入土壤,滋养着路边随季节变换色彩的荧光花,花瓣飘落时,竟与我儿时夹在课本里的干花有着一样的轻盈。
推开家门,感应门缓缓滑开的声响里,传来妈妈熟悉的声音。她正对着空中的全息投影比划,旋转的菜谱里,一道糖醋排骨的做法格外醒目——那是奶奶传下来的方子。厨房的机械臂灵活地切着葱段,爸爸则笑着按下茶几的按钮,桌面缓缓升起成餐桌,热气腾腾的排骨端上来时,酸甜的香气瞬间撞进心底。“社区的健康监测系统帮我们调理身体,”妈妈坐在对面,眼角的皱纹依旧温柔,却少了当年的疲惫,“你看,就算过了二十年,想吃的味道,想等的人,都还在。”
次日清晨,老同学小林带我钻进巷尾的老院子。青砖灰瓦的院墙没变,门楣上的木雕花纹依旧清晰,只是院里多了几台闪着微光的设备——这里是她的非遗数字工坊。墙上挂着奶奶辈织的粗布,经纬间还留着岁月的温度;桌前的3D打印机正将布上的缠枝纹凝成立体的银饰,纹路里藏着老手艺的筋骨。“你瞧这个。”小林递来一盏剪纸灯笼,通电的瞬间,灯面竟映出旧时巷口的模样:孩子们追着灯笼跑,老人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。“芯片里存着老巷的影像,”她指着年轻人手腕上的教学手环,“现在的孩子用VR学刺绣,手环纠正针法,可指尖的力道,还得跟着老匠人慢慢练——技术能传形,可匠心的温度,得亲手接过来。”
走在光影交错的街巷里,我忽然明白,这二十年的变迁从不是对过去的颠覆。那些柔性路面的暖光,是油灯的延续;生态公园的草木,是故土的根基;数字工坊里的纹样,是老手艺的新生。科技从未抹去家乡的底色,而是像一双温柔的手,拂去时光的尘埃,让藏在记忆里的温度、刻在骨子里的传承,以更鲜活的模样,在岁月里长长久久地扎根。
原来真正的未来,从不是割裂过往的全新开始,而是让每一份“旧”都有归处,每一份“新”都有根基,让走再远的人回头时,总能在科技的光影里,看见家乡最初的模样。
周记 www.zhoujiben.com 网站备案:湘ICP备2025127569号-2
小学
中学
周记
如有相关版权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,对非授权来稿,本站将立即删除。